亚太智库|
  • 反恐并非政府单方责任

    近几个月来,新加坡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明显迫近。恐怖主义份子的构成日趋复杂将使像新加坡这样的国家出现新的弱点,而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当局与民众共同的努力。而全球也将在“混乱的和平”新常态中找到新平衡。而这种新常态将要求民众对广义的安全环境及像新加坡这样全球化的城市国家对其面临的威胁程度有新的了解和认知。

    2016-06-12
  • 孟加拉的飞速转变

    因房价飞涨,有产者因售房而一夜暴富,无产者则依旧贫困。孟加拉的繁荣将增加其对印度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随着孟加拉移民的减少,印度人的就业机会也将增多。印度应视孟加拉为一个充满商机的国家,印度投资者也可利用该地的低人力成本优势。

    2016-06-12
  • 在莫迪总理访美前的一些思考

    当莫迪下月抵美会见他的“朋友”奥巴马时,将受到热烈欢迎,但双方未来仍有许多困难有待理顺。印美双方可能不会成为盟友或伙伴,前者要求利益和精神的趋同而后者崇尚平等,美印双边关系中这样的可能性并不存在。因此,双方应合理地寻求谅解和包容。

    2016-06-06
  • 莫迪鼓舞了印度 却施政有限

    莫迪能言善辩,头脑敏锐且有着彻底改变印度现状的潜力,气魄胆略俱佳。但对其上任后在国家治理方面的成效,拉加万就不这么乐观了。莫迪上任一月之后,便有迹象表明其在治理上的无所作为和想象力的欠缺。

    2016-06-06
  • 评估印度的“东向行动政策”

    过去两年,印度将其看向邻国的“东向”政策转变为“东向行动”。的确,该国的“东向行动政策”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与伙伴国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但“东向行动政策”与其前身“东向政策”有何不同?

    2016-05-26
  • 安倍的俄罗斯计划能否奏效?

    安倍了解在领土问题上普京占据主动。如果乌克兰危机将导致更长一段时间的外交间歇,俄罗斯政府将维持强硬态度,甚至不愿谈论这一问题。因此,安倍必须通过与普京的持续互动保持领土话题的活跃性,甚至通过贸易合作和投资加大日本在俄罗斯的利益,从而最终找到与俄罗斯达成一致的可能性。

    2016-05-24
  • 莫迪的伊朗之行:西亚战略地位提升

    对莫迪而言,维护印度在伊朗的经济和战略利益将是一项挑战,对伊朗的访问显示出该国坚定的中东政策。即便中东的政治环境或许会使印度与伊朗的双边关系失色,莫迪的访问仍将推动印度在中东地区战略利益。

    2016-05-23
  • 印度应修好与尼泊尔关系

    尼印两国毗邻而立,但国土规模悬殊,尼泊尔一直为印度实力所惧。因此,印度有责任修好两国关系。反印思潮在尼泊尔政治占据主流,但合理疏导可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尼印关系如今似乎急转直下,但两国紧密相连,不应放任这一局势恶化。作为实力较强的一方,印度有责任扭转这一局面。

    2016-05-18
  • 区域贸易协议是对多边主义的冲击吗?

    本文分析了“跨太平洋伙伴协议”、“全面经济贸易协议”和贸易多边主义间的关系。认为区域贸易协议可以被视作对多边主义的一种冲击。同时,根据贸易多边主义法律基石的主旨和目标,这种冲击可能是负面的,也可能是正面的。

    2016-05-18
  • 马来西亚须扭转反贪机构负面形象

    马来西亚的腐败情况已渗透整个国家体系。该国必须马上行动,对反贪委员会进行改革,并修订反贪法案。

    2016-05-11
  • 印尼的邻国们如何助其抗击雾霾

    印尼政府已率先着手应对森林火灾和雾霾问题,外界如何助其一臂之力呢?新加坡、东南亚乃至全球社会可以在三个方面帮助印尼。第一,加强对资源领域的管理;第二,东南亚地区的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可互相协调合作,为印尼提供金融支持;第三,新加坡和国际社会可通过跨国能力建设项目合作帮助印尼各省的民众预防并控制火灾。

    2016-05-11
  • 排外且不公的印度城市化

    种姓与宗教分歧极易引发社会和政治运动,导致内乱与社会动荡。简而言之,印度城市正临各种危机,扭转这种趋势并避免族隔离与社会不公至关重要。

    2016-05-09
  • 中国城市人力资本的分布

    运用早期的普查数据和1%的人口调查数据,作者研究了高技术劳动力在中国城市的分布及其变化,并得出三点结论。

    2016-03-01
  • 联合国第21届气候大会中亚行的角色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将于今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法国巴黎勒布尔格博览中心召开,195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签约国以及各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科学集团将出席会议。此次会议的目标之一是达成一项具有约束力的控温普遍协议,

    2016-03-01
  • 英国、瑞士、美国的住房政策与教训

    英国、瑞士和美国三个发达国家的房产市场和住房政策在制度设置方面大相径庭。英国的特点是财政集中和极其僵化的规划体系。这一特点使英国的住房供应完全无法对住房价格的变化作出回应,并导致对城市发展的高度限制、严重的房价承受力危机、以及住房短缺。

    2016-03-01
电子刊